農業機械化發揮了重要的裝備支撐作用
農業機械化在促進我國糧食“七連增”及農業穩定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裝備支撐作用。之所以這么說,關鍵在于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青壯年務農勞力短缺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
在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高漲,農機裝備保有量大幅度增長,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農機總動力由2003年的6.04億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8.75億千瓦,預計2010年可達9.2億千瓦,增長了5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增加到2009年的49.1%,預計今年可達52%,7年增長了19.5個百分點。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業機械成為農業生產和抗災救災的主力軍。
目前機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為影響農民生產意愿進而影響到糧食大宗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因素。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減少土地撂荒,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7年來,糧食生產環節機械替代勞動力步伐顯著加快,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由2003年的47%、27%、19%增加到2009年的66%、41%、35%,分別增長了19、14、16個百分點。
特別是糧食生產中勞動強度較大環節的機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小麥機收率由2003年的73%增加到2009年的86%;水稻機械化栽植和收獲水平分別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09年的16.7%、56.7%,預計2010年分別超過20%、60%;玉米機收水平分別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09年的16.9%,預計2010年可超過25%。
農業機械化它同時也大大的減少了務農的辛苦勞累,提高了農民的產量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