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戶“牛”起來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這對我們做好肉牛品種改良是莫大的鼓舞。”
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肖自江住地,這位來自基層的農民企業家代表拿著政府工作報告,激動地指著相關文字給記者看。這些文字下面,已被他用筆畫了一道重重的紅線。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扶持肉牛肉羊原良種場建設。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大對良種繁育的支持力度。這對農民來說,是促進增收的好事情。”肖自江代表說,“我準備就進一步加大對南方省份肉牛品種改良的扶持力度寫一份建議。”
作為一名養殖大戶,肖自江對“良種繁育”的優勢感觸較深。他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筆賬:肉牛業是農業的重要產業,每養1頭500公斤的肉牛,養殖收入在8000至10000元,并能帶動5000元相關產業的增值收入。發展良種肉牛,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像湖南有名的湘中黑牛,它由本地肉牛與英國安格斯牛和日本和牛雜交而成,體大肉美,而且容易繁殖。農戶如果從牛犢起開始喂養,大約一年時間,每頭牛便可比喂養普通肉牛增收2000多元。如果全省都推廣改良養殖這種肉牛,每年可增產牛肉17.13萬噸,增值102.78億元。
目前,我國北方省份普遍對肉牛肉羊等進行了品種改良,效益明顯。但包括湖南在內的南方省份,卻大多難以普及。通過廣泛深入地調研,肖自江認為,當前制約品種改良的瓶頸主要有認識、資金以及技術力量等方面因素。
肖自江代表認為,推動肉牛肉羊品種改良工作,關鍵是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像北方許多省份,不僅對品改場用地減免土地費用,而且按頭數對參與品改的養牛戶進行補貼,這值得學習和借鑒。同時,加強技術隊伍的培養,通過聘請外地配種專家到當地“傳幫帶”、派學員到配種站直接跟班學習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熟練的品改人員,做好品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