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農業標準化工作駛上現代化農業發展快車道
為特色板塊經濟添亮色
武漢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駛上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快車道
本報記者陳鐵
革命老區武漢新洲區徐古鎮,生長著一種與眾不同的雙孢蘑菇。自從實行了標準化栽培以后,雙孢蘑菇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如今,徐古鎮成了“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和“國家級雙孢蘑菇標準化示范區”。
與徐古蘑菇一樣,洪山菜薹、蔡甸蓮藕、法泗大米、舒安藠頭、黃陂蘆筍、新農牛肉、漲渡湖黃顙魚、梁子湖大河蟹等10多種農副特產,均通過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逐步形成了武漢市的一批穩產高效的特色板塊經濟。近幾年,武漢市質監、農業等部門,成立了農業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共同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他們結合蔬菜、畜牧、水產等地方特產,累計制定農業地方標準401項,創建國家和省市級示范區42個。
在連年開展的“送標準下鄉”活動中,武漢市質監部門按照“一品一冊”的辦法,印發了通俗易懂的《農業標準化知識100問》,農民們形象地稱之為“明白紙”。農業部門派出技術專家,分類對口指導示范區的建設和生產。僅去年,武漢市在建的17個示范區,就舉辦農業標準化宣貫培訓140余期,培訓3萬人次,使示范區農戶的受培率達到80%以上。
據統計,現在武漢市的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比過去平均下降30%至70%。其中,江夏區的螃蟹養殖示范區推行標準化生態養殖后,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II類水質標準,被世界自然基金會授予“湖泊野外培訓基地”。
截至目前,武漢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個、省級名牌農產品42個,還取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共685個。這些數據表明,武漢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進入了“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