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的防治
羊口瘡學名“羊傳染性膿皰”,是綿羊和山羊的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羊口瘡多于春秋兩季群發于3月齡~6月齡羔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發病較少,呈散發性流行。病羊和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自然感染
主要是因購入病羊和帶毒羊傳入,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為主要癥狀。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鏡上發生散在的小紅斑點,以后逐漸變為丘疹、結節,繼而形成水皰或膿皰,
蔓延至整個口唇周圍及顏面、眼瞼和耳廓等部。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表現流涎,精神委頓,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減少,被毛粗亂
無光,日漸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樣患病,主要是由于小羊咬傷而感染。
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受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因此要保護皮膚和黏膜不使其發生損傷。盡量不喂干硬的飼草,挑出其中的芒刺。給羊
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啃土啃墻,保護皮膚及黏膜。
不要從疫區引進羊及其產品,對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半月以上,確認無病后再混群飼養。
在本病流行地區,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接種時按每頭份加0.9%生理鹽水0.2毫升在陰暗處充分搖勻,每只羊在口腔黏
膜內注射0.2毫升,以注射處出現一個透明發亮的小泡為準。也可把病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5%的甘油生理鹽水稀釋成1%
的溶液,對未發病羊做皮膚劃痕接種,經過10天左右即可以產生免疫力,對預防本病效果不錯。
治療 首先隔離病羊,對圈舍、運動場進行徹底消毒。給病羊柔軟、易消化、適口性好的飼料,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
先將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剝除干凈,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水充分清洗創面,然后用此藥水或碘甘油(將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
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創面,每天1次~2次,直至痊愈。
為預防繼發感染,也可用抗生素,青霉素80萬單位,鏈霉素50萬單位頸部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用3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