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舞蹈培訓機構:民族舞不能丟掉“根”
民族舞蹈的精品佳作應該是反映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思想感情,同時強化和突出該民族舞蹈的風格韻味特征,而絕不是使風格特征淡化、削弱、歪曲以至消失。如果進行創作時,只抓一點外在的元素,忽視各個民族舞蹈自己獨有的風格特征及其深邃的內涵,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和價值,更不用說那些歪曲了民族的形象、違背民族的習慣和文化心理的“創作”了。
近年來,“荷花獎”、“桃李杯”、“CCTV電視舞蹈大賽”等舞蹈賽事活動中一批批新作佳品涌現出來。但比起芭蕾舞、現代舞類,近期以來有的少數民族舞蹈創作的情況卻不甚理想。有血有肉有藝術水準的精品太少,有的作品動作雖然花樣百出,但整個舞蹈卻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把孔雀舞變成了“肚皮舞”、傣族舞變成了佤族舞……這種現象既脫離了民族的生活、失去了民族的特征,又有違民族的審美習慣,長此下去,少數民族舞蹈的前途令人擔憂。
表面看來,當前少數民族舞蹈在各地方的大型文藝節目中的數量是很多的,但這些文藝節目大多是當地為了發展旅游事業、擴大知名度,以適應旅游者的口味為主,屬于旅游歌舞類別,并不能代表民族舞蹈的繁榮發展。筆者曾在新疆的一個景點看歌舞表演,只見一位維族姑娘露著肚皮,小腹對著觀眾不停地轉動。顯然,這不是維族舞蹈美的特征,也不是可愛美麗的維族姑娘的形象。旅游歌舞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也無可厚非,但藝術舞臺上也出現這種情形就非常令人擔憂。比如最近看到一支傣族(花腰傣支系)女性舞蹈,出現一個突出的舞蹈動作,雙腳大八字半蹲,兩手臂在肩膀位置平伸,面對觀眾小腹部前后閃動,這個動作在舞蹈中反復出現,似乎是該舞蹈的主題動作。這個形象與傣族少女含蓄、優美的形象相去甚遠,也看不到傣族舞蹈的風格韻味和體態特征,感受不到花腰傣的舞蹈美,最終失去了傣族舞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