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器械應自主創新 如我司首發雙通道中藥熏蒸機
在國內的醫療器械設備市場,外資和合資企業成為主力軍,進口產品在中國已經形成銷售壟斷。被“洋品牌”包圍的國產醫療器械,只有自主創新才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占領自己的陣地。
“我國能造出衛星,能載人航天,可怎么就生產不出人造關節和螺釘呢?”面對醫院里價格昂貴的“洋關節”,有專家戲言,“或許只有棉花、紗布才能在國際上有咱自己的品牌。”
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難發現,如今醫院里所用的高端醫療器械幾乎是清一色的洋貨,國貨只能在自家門口的低端市場艱難圖存。
前不久,在第二屆中國醫療設備自主創新發展研討會上,“如何創新”這個已經被“嚼濫”的話題又一次擺上臺面。不過,與會專家并不認為話題老舊,他們覺得被“洋品牌”包圍的國產醫療器械,只有自主創新才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占領自己的陣地。
洋貨一統天下
“在國內的醫療器械設備市場,外資和合資企業成為主力軍,進口產品在中國已經形成銷售壟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邱貴興一語道出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尷尬境況。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要花數億美元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醫療設備,國內有近70%的高端醫療器械市場被發達國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醫療設備市場主要集中在GE、西門子和飛利浦等外資公司手里。
在我國醫用電子產品領域,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護儀市場、90%的高檔多道生理記錄儀市場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外國品牌占據,國產產品則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壓測量儀器等低附加值種類上。
在邱貴興看來,我國現階段應用的中高等國產醫療器械設備,80%至90%以上均為仿制,許多高端醫療器械被外資壟斷,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加劇了百姓“看病貴”的社會矛盾。
不過,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王巖依然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抱有樂觀態度,在他看來,我國醫療器械與藥品的消費比例僅為1∶5,而發達國家比例達1∶1,這說明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還存在巨大的缺口。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國產醫療器械產品卻總也擺脫不了“山寨”、“低端”的頭銜。
缺乏核心技術
邱貴興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步較晚,導致技術沉淀和積累不夠。“器械設備對人才的技術要求很高,需要精通材料學、工程設計學、臨床醫學的人才,而我國的大學尚無醫療器械設計專業。”
與此同時,我國醫療器械科技水平不足,許多核心技術都被發達國家所壟斷,中國所占國際市場份額不足2%。邱貴興表示,我國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多采用傳統生產模式,許多產品是低水平重復生產,技術水平僅處于中低檔,并且大部分產品為低端組裝。
更需要指出的是,如今國內的許多企業目光短淺,一味追求高利潤、快回報,喜歡做“一錘子買賣”。邱貴興對此分析,由于醫療器械設備利潤高,一些小企業生產的產品雖然進不了大醫院,但能進小醫院就很賺錢,這樣的小企業很容易自我滿足,不愿再費心或投資搞研發。
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鄭誠功認為,國內的中小企業之所以研發能力不足,主要是缺乏專利分析與布局的能力。另外,由于產學研醫的合作機制不完整,也造成企業的研發動機不足。
邱貴興還強調,由于政府沒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國內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運作及培訓體系,這也相對制約了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