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家教為您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年:昆山教育已華麗轉身
昆山家教為您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年:昆山教育已華麗轉身
升學目標:從跳“農門”到考大學
今年39歲的張勇明是老城北人,現在他依然清晰地記得1978年還在上小學時的情景:簡陋的教室里,坐著四排學生,兩排是一年級學生,兩排是三年級學生。上課鈴響起,老師先給一年級的學生上課,讓三年級的學生自己看書做作業,20分鐘過后,換個年級上課。“那時候,我上的是村辦小學,一到四年級全是復式教育,老師也都是高中畢業生或插隊青年。1981年,我開始上初中,數學、物理、生物由一個老師教。直到初三時轉入城北中學學習,接受的教育才正常化。現在想想有點不可思議。”張勇明笑著說。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普及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上學,在昆山出現了很多村辦小學、村聯辦小學。當時錦溪一個鎮就有30多所小學,而在昆北片甚至出現了單班小學,一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7個孩子。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鄉村小學開始逐漸被合并,教學資源被整合,教育質量開始提升。”1961年就從教的程宏衍老先生非常熟悉昆山教育的變遷。
“那時候升學率低,跳出‘農門’是很多家長的心愿。”程宏衍說。在父母的期盼下,生于農村的“尖子生們”于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考上中專、中師或幼師。今年35歲的陸擁軍是一名律師,然而此前他卻是一名衛校畢業生。1988年,陸擁軍參加中考,在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下,他填寫的所有志愿都是中專院校。“那時候不懂,一心就是要考中專,早一點轉戶口當‘國家干部’,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專業自己喜不喜歡。”陸擁軍說起當時的選擇至今有些無奈和惋惜:“兜了一大圈,最后還是通過自學考試完成大學學業。”然而,陸擁軍考上衛校對于父母來說是件很榮耀的事。為了祝賀自己的孩子成功跳出“農門”,父母還專門擺宴席,請來親戚朋友分享喜悅。
進入90年代,昆山人的眼光開始放遠,考大學成為目標。作為當時昆山唯一一所省重點高中,昆山中學成為初中生們競逐的學校,而昆中的升學率也始終沒有讓家長們失望,越來越多的學生順利地考上大學。“我記得我們一個文科班,好像100%都升學了。”1995年參加高考的陶靜說。
1999年,高校擴招,更多的昆山學子有了走進高等學府的機會。昆山也適時地加大高中段教育的投入力度,擴大普高的招生比例,震川高級中學建成江蘇省重點高中,市一中等易地新建。漸漸地,考大學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已經不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爭取考名牌大學,至少要考上本科。”張女士的兒子明年就將參加高考,她希望兒子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鏈接
從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到高中教育高質量普及,昆山構建起日益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優質教育體系。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蘇州市級優質學校103所,占學校總數的91.15%。全市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從1985年90%左右提升到現在高中階段入學率98.7%。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率也不斷提高。1979年,只有241人考取了高中專以上院校,今年全市共有3659人被各高校錄取,高考升學率為95.71%,其中本科錄取率為65.08%,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考生考上了本二以上院校,創歷史新高。
教學模式:從“一言堂”到素質教育
周向東是城北中學的語文老師。1988年參加工作的他對于教學改革有著太多的感慨。“我記得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教書很簡單,只是傳授知識,課講得細一點,學生掌握得多一點就可以。可是現在不行了,除了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周向東笑著對記者說,“現在的語文中考試題,讓一個幾年前學中文的大學生來考,也不一定考得好。”
近年來,素質教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各學校都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題,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工作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成為老師的教學重點。記者曾有幸聽過一堂小學語文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老師授課內容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有了更多的參與性、互動性。
柏廬實驗小學的張鳳良副校長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的是啟發式教育,就一篇課文,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同老師一起找答案。在課后,教師也要和學生一樣,要靠上網搜索、圖書館查詢、同事間探討等形式,最終在課堂上和學生通過探討,找到大家都能認可的答案。學生的能力也在這一系列參與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跟10年、20年前完全不同。那時候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老師“一言堂”教育,整節課都在聽老師講,課上得枯燥、乏味,課后老師還會布置一大堆作業,讓學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試學生們開夜車背考試內容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完全代替了過去的“一言堂”式教育,使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學校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課外活動。課業的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各類有助于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活動越來越多,參觀考察、校際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的上課形式日趨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特色興趣班更是為學生們提供了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
“作為80后的年輕人,我們是非常幸福的一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給小學生減負的聲音越來越響,而我也正是趕上了這樣一個好時間,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取消,我就近上了中學。其間,除了參加那時非常流行的奧數、英語等學科類興趣班外,我還參加繪畫等藝術類的興趣班,選擇性越來越大。”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楊曉玲說。
鏈接
面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帶來的挑戰,昆山教師隊伍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已成為學校年度考核的剛性指標。1987年,全縣高中教師學歷在本科畢業以上的占57.09%,初中教師學歷在專科畢業以上的占65.35%,小學教師學歷在中師、高中畢業以上的占68.97%。到2007年,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占79.56%,小學教師大專以上學歷占84.65%。
教學設施:從粉筆加黑板到現代多媒體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師上課沿襲了幾十年的三大教具。就算在10年前,依然還有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整塊黑板寫滿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堂課下來,嘴里、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一層白白的粉筆灰再正常不過了。那時的老師天天與粉筆灰打交道,估計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粉筆和黑板會被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所取代。
“20年前用小黑板做應用題,小卡片做數學題;10年前用幻燈片上課;現在用電腦多媒體上課。從粉筆加黑板到幻燈片,再到實物投影儀、多媒體,30年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始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有著近20年教齡的蘇覺清告訴記者。
“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每次上數學課,老師都會拎著一兩個小黑板到教室。當講到例題時,老師就把小黑板掛起來,有時還會用白紙遮掉一部分內容。英語老師則喜歡用小卡片,預先寫好一些單詞,一張一張抽著讓學生念。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蔣鳳鳴大學畢業已經5年了,可依然記得自己讀書時的情景。
這些看似簡陋的教學工具,其實是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準備的。只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小黑板、小卡片逐漸被幻燈片取代。那時,在城區一些中小學,教室里開始配備幻燈機。老師備課的內容、練習題等都書寫在一張張薄薄的幻燈片上,排著順序,隨著講課的內容一張張放上去。不過,幻燈片教學在老師稍微調整一下講課順序時,往往會亂套。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漸漸進入學生的視線。“教學課件”這個對記者來說很陌生的詞,在一個不到10歲的小學生口中卻顯得那么平常。
9月9日,記者來到玉峰實驗學校。這是一所市政府在2001年投資近8000萬元新建的學校,也是全市中小學校的一個縮影。寬敞的教室,碧綠的草坪,錯落有致的建筑群……操場上學生們正在踢球、玩耍,整個校園現代而充滿勃勃生機。教室內,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都認真地注視著黑板上方的液晶電視屏幕,那里顯示著老師的講課要點。教師辦公室里,不少老師正在用手提電腦備課。“以前為了獲得足夠多的資料,老師到處托人尋找教輔書,如今電腦上應有盡有;以前需要將備課內容一點一點全部書寫到黑板上,如今不僅可以用電腦備課、制作漂亮的課件,還隨時可以在課堂上調出來。教學工作的現代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變化。”教小學英語的汪徐芳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