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機發展的三大時期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鞋機完成了覆蓋制鞋全行業(包括制鞋、鞋楦、鞋底、鞋跟、鞋材等)的基礎制鞋設備的生產,整體來講,達到世界中等水平,而世界的鞋業銷售市場,漸漸趨向于個性化,對鞋機未來提出了信息化、自動化、精益化的要求,我們的下一個30年,將從機械化到數字化、自動化邁進,創造下一個時代的輝煌。 鞋機行業作為與制鞋行業關聯最為緊密的行業之一。不但受廣大制鞋企業發展的影響,更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制鞋企業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了,中國制鞋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主要靠進口到國產鞋機崛起的艱難發展歷程。愛瑪數控機器CEO王國權與筆者一起歷數中國制鞋機械改革開放以來的30發展歷程。
1 、1978-1988年中國鞋機處于萌芽期
我國制鞋機械業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的前10年,中國的制鞋業基本上是屬于靠港澳等外來鞋業加工帶動現代化的進程,原有的傳統鞋業生產區域,如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成都、重慶、青島等國有制鞋企業使用的設備基本上是國內鞋機廠的設備,,鞋機的種類也比較單一。常使用的制鞋機械有簡單的手動壓底機、機械式裁斷機、小烤爐、逢紉機等等。從國外進口的制鞋機械比較少見。而80年代初的溫州鞋機行業卻因為市場需求的旺盛而逐漸發展起來。
2 、1989-1998年中國鞋機迎來發展期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完善,中國的居民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對鞋子的要求逐漸提高。順應提高鞋子質量的要求,在全國各地涌顯了數量眾多的民營制鞋企業。民營鞋廠的成立大大的帶動了對制鞋機械的需求。于是眾多制鞋企業如雨后春竹紛紛出現,目前中國鞋機的骨干企業大多誕生于這個時期。
同時,這個時期大量的臺資鞋業生產企業涌進中國,帶動了臺灣鞋機業到中國設立據點,但是因為早期中國的市場經濟條件在很多方面不夠完善,部份入駐中國大陸的臺資制鞋企業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臺資制鞋工廠不幸倒閉,大量的二手鞋機流向中國的民營鞋廠,大大提高了中國制鞋技術的現代化。其中,福建,泉州、晉江及浙江溫州因為引入了現代化制鞋流水線,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 、1999-2008年中國鞋機進入壯大期
這10年可以稱之為“中國鞋機業的黃金時代”,這段時期中國制鞋業抓住了外銷的機遇,再加上內銷市場的品質及數量的提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整個中國的鞋機業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1世紀初的前三年時間里,我國制鞋機械年銷售額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2年,盡管中國遭遇SARS突襲,但是并沒有影響鞋廠的設備更新,行業銷售額超過30%在增長,很多企業訂貨量增加,還不能滿足市場需要。2008年上半年從中國皮革協會得到的統計數字顯示制革及制鞋機械出口25000臺,同比下降4%,出口機械價值29000萬美元,同比增長7%。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制鞋機械出口的數量下降,但是出口金額還是取得了增長。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
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中國制鞋機械產生了排頭兵企業300多家,主要分布在溫州、廣東、福建、江蘇、山東等地。其中,浙江、廣東、福建地區的企業數量占90%,銷售額也占90%以上。這些企業目前生產的鞋機產品,從鞋樣設計、制幫設備、成型設備到鞋底安裝、整鞋裝飾及實驗室設備的產品基本都能生產,質量穩定。